close

最近有一则非常有趣的报导,这位加拿大的记者是看到之前在美国有一位广告公司的总裁级人物,那位总裁走在路上,碰到一位向她行乞的乞丐,乞丐惨呼呼的哀求她,「求求妳,求求妳,我好久没吃饭了,我好需要『钱』,请施舍我一点点钱吧!」这位总裁决定做个小实验,她没掏出铜板,而直接将她的「信用卡」送给了这位乞丐,她想观察看看,这位乞丐会怎么花用这笔「天上掉下来的礼物」呢?猜猜看结果如何?总裁惊讶的发现,这位乞丐拿着这张卡,买了老半天,竟才买了一罐除臭水、矿泉水和香烟,总共「才」刷了……25美元(台币800元) 。后来,那位加拿大的记者也仿效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,他先准备了五张信用卡,里面只注了50~75加币的现金,在多伦多的市中心逛来逛去,等着有乞丐向他行乞,然后再给乞丐这个「天上掉下来的礼物」,看看乞丐们怎么花用?结果:第一张卡给了一位叫Jason的流浪汉,他拿去买「麦当劳」,只花了8.69元加币,然后将卡片退还给他。第二张卡给了一位叫Mark的流浪汉,他花了21.64加币(800台币)在一间餐馆好好吃一顿,又到了贩酒店买了15元的酒,还是没有将该信用卡里的钱全部花掉!而第三张卡给了一位叫Joanne的女乞丐,她拿了卡就再也没有还回来,不过,记录显示她也只花了24.95元在麦当劳,然后38.35元在和刚刚乞丐同一间贩酒店,买了38.35元的酒!而第四张卡,给了一位叫Al的家伙,虽然Al将卡偷走了,但他竟然从来没刷过!第五张卡给了女流浪汉Laurie,她花了几乎所有的75元,但也只是拿来买食物和香烟,然后还了卡。这些实验的结论,已经很明显了──显然,虽然乞丐可能是最需要钱的,但当他们拿到了钱,却没办法「花钱」,连信用卡里面的钱都花不完,而这位记者拿着钱,甚至不是每次都得到乞丐的欢天喜地,十个乞丐大概有五个竟然拒绝了记者的好意,告诉记者说他们过得很好,不需要他的信用卡(只需要他的「零钱」)。最近在《经济学人》亦写到一则重要的研究,柏克莱加大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,他们找来115位各式各样的志愿者,先记录下他们的背景、收入、年龄,其中有穷人,有富人,然后请他们做了一场实验,给他们10单位的现金,告诉他们可以将这10单位「捐」出来给他们的伙伴,或是自己保留着,结果所有115位平均每人捐出了4.1个单位,自己留了5.9个单位,听起来还算合理,是吧?不过,仔细再看了这115位的每一个人所给出的单位,彼此却「相差很多」。科学家发现,决定的重要因素在「收入」,和同年龄与同族群中比较「穷」的,竟然比那些较「富」的平均「多」捐了44%!不信邪的科学家再对这115位志愿者做了一场市调,问他们应该将收入的百分之几捐出来作公益较好?结果,比较「穷」的这一半,平均愿意捐出收入比例高达5.6%,而比较「富」的那一半,平均只愿意捐出收入的2.1%!这让我们很自然的下一个结论:富人比较可恶,穷人比较善良!这是有道理的,但,如果将经济学人这场实验和刚刚那个「乞丐实验」比对一下,或许又会有另一个更有趣的结论── 会不会反而是因为乞丐「不需要」这么多物资,所以才会变成乞丐呢?富人是否因为「太需要」钱,所以才会富呢?穷人之所以穷,并非因为他们能力差,而是因为他们并「不够需要」钱,所以才会继续穷?再来说另一个故事── 一两年前还在拼命接演讲的年代,有时候会突然拿很多的演讲费,平时小心的存下,但有这么一次,心想才讲一小时,就拿了十几张千元钞票、一包厚嘟嘟的红包在身上,夜深了,肚子饿,于是找了一间日本料理店,跑来好好的大吃一顿,我告诉自己:「没有上限,尽管点吧!」打开菜单,我避免掉饭类、面类,尽量的乱点,将所有的菜都点上来了,老板当然很高兴,快要打佯了,看到一个看起来很累像流浪汉的家伙走进店里,原本大概想告诉他(也就是我)已经关门了,没想到这位客人一坐下来就点了五人份的菜……。这五人份的菜,我没有点白饭,拼命吃啊吃啊吃啊吃啊吃啊,最后终于要结帐了,老板娘说:「540元。」蛤?有没有听错?有点不甘情愿的,从十几张钞票中掏出一张,心中竟然冒出一种奇特的沮丧感,平常一顿饭一个人吃到540元真是天大的浪费!但今天我原本设想的是要好好享受吃掉3000元的乐趣,结果,我怎么点,竟只有540元。

和乞丐实验比对,我们惊觉,唉!难怪我们「富不起来」!因为,我们空有想富的「欲望」,却没有富人的「兴趣」。

今天的这场消费,有几个动作,不像富人会做的:
一、路边随便一间日本料理店就走进去,称它为「三丼」好了,三井中间加一点,一辈子没吃过真正的三井,分不出来生鱼片的好坏,加一点和不加一点感觉不出差别。
二、我点的菜不可能点太多,而且还包括鸡肉、茶碗蒸等,对我而言这些小东西的好吃程度可能胜过更昂贵的一些海鲜,既然要吃大餐怎么能错过它们呢?
三、菜一定全部吃光光,因为这样,不可能点整桌的好菜,因此点个五盘就是上限了。

以上几点不像富人的状况,以至于当拿着这袋厚厚的红包想当个富人,却发现这个钱还不知道该怎么花用!有些很会理财的朋友、富有的年轻人,他 ​​们的习惯反而倾向「省小钱,花大钱」。现在才知道,那不是毅力,而是「口味」,或者就直说是「品味」了,他们平常愿意很省,是因为市井小菜不合他们的胃,那只是填饱肚子、打发时间的食物罢了,只有那些超赞餐厅的那种大盘子里头的一小撮的法国菜,才能打动他们的味蕾;只有烛光和亮花花的高档纯银餐具,才可以让他们胃口大开!而我们这种莽夫确实也曾吃过法国菜,但总感觉那种小口的吃法,吃起来没味道,不如一大口的杨州炒饭、那种肉啊饭粒啊一大团含在口里的热呼呼的饱实感。



这个领悟,是很大的警惕~~~

我们都梦想要再变得有钱一点点,然后可以天天吃美食,譬如「三井」那种。但我吃了一次「三丼」,还不是真正的三井,却像乞丐刷卡,怎么刷都刷不完,我们该问自己一个问题:「喂,我真的『够想』变有钱吗? 」你说,当然啊!

如果现在有机会为加薪30%,难道你会拒绝吗?最最最「无我」的人,应该也会接受,然后将那30%全都捐出去,都比留在老板的口袋里还好!

所以,我们都希望手上可以拿到更多一点点的钱,我们都不介意努力多一些些来换得更多更多的金钱方面的回馈,但,请再问自己一次,我们真的「够想」变有钱吗?

我们够「想」吗?

这个道理,可以运用在所有的事情... 许多人想减重、再更苗条一点,但一直无法如愿以偿,这时候该做的或许并不是怨天尤人,而是真真切切的问自己一句话:「你真的『够想』变瘦吗?」有些人单身许久,一直心想如果身边有个伴该有多好,却因为好像是太忙、太没桃花、交友网站都是烂咖……种种理由,而一直碰不到心上人,这时候也该真真切切的问自己一句话:「你真的『够想』找到梦中情人吗?」许多人想离开上班生涯、出来创业,但说了半天,一直没办法行动。有些人则是想换工作,讲了三、五年了,还是无法开始换工作,这时候也该真真切切的问自己一句话:「你真的『够想』离开这间公司吗?」







如果不「够想」要达到目的,那么,我们以为我们一直在汲汲营营的追求,其实那种追求,根本只是「花拳绣腿」;如果你真正「够想」,那么那已经不会只是「想」,而是「必须」,不要就会死,不要就睡不着,非高级餐不吃,非名表不戴,碰不到好男人/女人就不能再微笑起来……这时候,目的就会达成。

而且是...自然的......达成!

但大部份的人,梦想很多,其实都是因为「不够想」,于是大部份的梦想,真的只是「梦」。人会作梦,但其实不太认识自己的梦,

就像乞丐永远不知道送他信用卡的那个人竟然不可思议的觉得「他花得太少」乞丐自觉他很需要钱、梦想要钱,但永远都不知道他还「不够想」要钱。如果我们今天好好的根据自己的每一个梦想,问自己一连串的「我们真的『够想』吗?」不一定会比较快乐,但至少我们可以真的再更了解自己一点点,将时间花在真正「合身」的梦想上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Ken 的頭像
    阿Ken

    美商維瑪 阿Ken

    阿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